“南海I号”重现宋代海上贸易盛世景象

2018-06-13  阅览次数:12702     收藏


   

铁锅——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铜镜——展于广东海丝馆出水文物修复保护成果展区。

   

   

铜钱——新莽货泉(左),“南海I号”出土最早铜钱;乾道元宝(右),南海I号”出土最晚铜钱,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银铤(上)、“韩四郎”金叶子(下)——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玉雕观音像——国家二级文物,现借展于澳门博物馆。

   

   

   

酱釉印章四系罐

   

   

青白釉外印花内捏塑花粉盒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不仅如此,宋代贸易制度、航海技术、贸易范围等诸多方面还具有创新和划时代意义,对后代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那个时代,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到达东南亚、西亚通常需要一个月乃至数个月的航行。漫长的时间里,船主、纲首、艄公、招头、作头、碇手、贴客、水手、火儿等几十甚至上百人在船上如何工作生活?大量的生活资料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南海号”出水的大量文物,就像一个时间“果壳”,为我们完整展示了800年前那个具体而微的社会场景。

随船有大量家养动物 船员喜用烧烤做食物

“南海I号”发掘出土的遗存,是复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难得的实物佐证。那么宋代海上人员在航海过程中吃些什么呢?

发掘者根据“南海I号”已出土动物残骸分析认为,“南海I号”在航行过程中,船员携带了猪、羊、牛、鸡、鹅等家养动物以保证航海过程中肉食供应,船员还会通过捕捞海洋生物以扩充食物来源。

由于宋代远航船员较多,且有等级区分,因此,在动物资源相当有限的前提下,对肉食和动物次级产品的日供应加以限制以及由特定的人群所享用可能是必要的措施。而依据出土动物遗留的骨骼破碎情况及屠宰加工痕迹,说明烧烤是船员制作食物的方式之一。

在“南海I号”沉船中发现的植物遗存分属19个不同植物种属,分水果、瓜类、谷物和香料四大类。其中水果可细分为核果类、坚果类、浆果类和荔枝类。核果类有梅、槟榔、橄榄、枣、滇刺枣、南酸枣,坚果类有锥栗、银杏、香榧、松子,浆果类主要是葡萄,荔枝类为荔枝,瓜类以冬瓜为主,谷物类为水稻。

可以推测,船员带着这些植物上船,是为了补充水分和营养。而核果种类以适于腌制的果品为主,例如被腌制成话梅的梅子,以及常被腌制成干果食用的橄榄和槟榔等。这些可能是船员为远洋航海特意准备的。        

在“南海I号”还发现了我国至今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胡椒遗存,说明南宋甚至更早时期,胡椒已传入中国并成为当时烹饪调料品之一。另外,在“南海I号”发掘出土的石栗,则印证了南宋甚至更早时期,中国南部与南亚地区海上贸易已十分频繁,船员熟悉并习惯了使用南亚的调味品来烹饪。

    

    

船上生活用品多样 船员不忘梳妆打扮  

海上航行时间长,船用设备方面,也应考虑生活的设施。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说:“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宋代海船出土的一件件遗物,向人们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幅幅生活情景。

“南海I号”出土的铜镜,有带柄铜镜、有钮铜镜、无柄无钮铜镜三种,而且这些铜镜均镜面微凸,应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像效果而特意这样制作的。其中,一些带柄铜镜的镜背中央还有阳刻铭文,言明这些铜镜为湖州镜。“南海I号”出土的无柄无钮镜,明显不适合于手拿,应是搁置在镜架上使用的。此外,“南海I号”沉船还发现了多件木梳。可见,在漫长的航海过程中,船上人员平时也注重梳妆打扮。

随船人员要在船上长时间生产生活,所用物品自然复杂多样。“南海I号”沉船上发现大量弧形木板,多数两端残存铁箍或一端铁箍的锈蚀痕迹,而且数量较大,应属木桶壁板,沉船后部发现的弧形木板,应属矮小的圆形木盆壁板。此外,沉船还发现了漆木盒、木盆以及竹筐、竹篮等,这些生活用具都是船员作为承装物品之用。而船上发现的酱黄釉瓜棱执壶,胎质致密坚硬,夹砂粒较多,釉质交叉,麻点较多,应是船上普通船员用于饮水的器皿。船上还发现了陶灶、铁锅,这是船上人员用于烹饪的工具。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铜钱外流未被禁绝

金银自古以来就以其本身贵金属的特性,成为不同地域贸易的一般等价物,随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人们发现有不少中国的制式货币广泛地出现在东北亚、东南亚等国家,证明这一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贸易的兴盛。

《乐全集》卷26《论钱禁铜法事》记载“钱本中国宝货,近乃与四夷共用”;《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二》记载“自国家置市舶于浙于闽于广,舶商往来,钱宝所由以泄,是以临安出门有禁,下江有禁,入海有禁。凡舶船之方发也,官必点视,及遣巡捕官监送放洋”。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宋代对外贸易量大,商品经济发达,而且,当时商人出海携带铜钱、碎金,藩商也接收铜钱、碎金作为货币。但由于宋钱外流严重,以至于政府下令严禁与藩商用宋钱交易,但宋钱外流现象从未被禁绝。“南海I号”出土的金叶子、碎金、银锭、铜钱,就是例证。目前,沉船出土金叶子8枚311.05克,碎金货币51件90多克,银铤及碎银约290千克,铜钱25000多枚。

“南海I号”古沉船还发现了大量铜砝码、天平、秤盘等衡器,以及试金石、木制印章等,都是船上人员用于生产、经商的工具。这些铜砝码重量各不相同,铜天平小而精致,两端还有饰物,秤盘较小,且有花卉纹饰,推测是船上人员用来称量金器、朱砂等物之用。

    

    

航海生活紧张忙碌 船员也有休闲时光

由泉州放洋至南海诸国,一般是一年往返,可以想象,航海生活是相当艰苦而枯燥无味的。他们航海生活虽然紧张忙碌,但也有游戏、娱乐的时光。长年与风浪打交道的船工,“陈年佳酿”是必备的饮料,“南海I号”沉船出土的大量陶罐,外形朴实,其中一些陶罐应该是用于盛酒,反映了在船上喝酒是船员的娱乐生活的一种形式。

船上出土的木质串珠形制和数量较多,有葫芦形、蝶形、细颈瓶形和穿单孔圆珠等组件,其中穿孔圆珠最多,这些无疑是船员们的玩赏品或船上的装饰品。此外,船上发现的1件鱼脊椎有打磨痕迹,应为骨饰品,表明船员会通过一些动物残骨制作成骨器以打发闲暇时间。此外,常年出海,遭遇海难是常有之事,“南海I号”发现的几块玉雕人像佛像,推测可能是船上人员祈求风调雨顺、抚慰心灵之用。

    

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明日开幕

“南海I号”文创产品正扬帆起航

活动预告

         

广东石湾陶艺历史悠久,是岭南地区著名民窑之一,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为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时代风采,5月25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丝路美陶湾——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本次展览共展出石湾陶艺精品80余件(套),皆为名师大家之作,极具地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将展出“南海I号”文创产品一批。

该批文创产品提取“南海I号”珍品文物元素,运用石湾陶艺精湛技艺,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制作而成,造型精美、独特,又富有时代精神,旨在令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活”起来,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下面特别推介我省优秀中青年陶艺家林湘伟先生3件力作,以飨读者。

    

    

福禄双全瓶

瓶口直径4.8厘米,瓶高22厘米,瓶身最大直径17.5厘米,瓶身最小直径4.5厘米。瓶脚长8.2厘米,瓶脚宽5厘米。产品材料为陶器。器物上一侧雕刻有“福”字、“鹿”图案,另一侧印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标志。釉彩用的是仕女绿,它给人带来清新、明亮、快乐、轻松的感觉。

寓意:鸿运当头,福禄双全。福、禄皆为美好的祝福,寓意奔向美好的生活。

产品设计创意来源:形状借鉴了“南海I号”出水瓷器文物——福禄扁壶。“南海I号”出水的两侧均为鹿的图案,一侧为福字,另一侧为禄字。

    

    

常满罐

罐口直径6.2厘米,罐高14厘米,罐身最大直径12.6厘米,罐底直径6.7厘米。产品材料为陶器。器物一侧雕刻有“满”字图案,另一侧印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标志。釉彩用的是薄底釉加盖底釉、特黄2、英白等,它给人带来厚重、饱满、激情四溢的感觉。

寓意:财源满满,运气满满,家庭事业幸福满满,所有好事都是满满的。取名“常满”,意为留有余地,毕竟太满会招损,取得常满便是成功。

产品设计创意来源:形状借鉴了从“南海I号”出水陶器文物——酱釉印章四系罐 。是常见实用存储器,可存储水、酒、食物等,罐肩多有印章,有“丙子年”年号、“上吉”吉利语、“酒埕”用处名、“玉夜春”商标名及“蕉叶纹”等。此物件为“南海1号”的断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佳偶天成茶具

盘口直径20.7厘米,盘高6.3厘米,盘身最大直径22厘米。盘底直径11.4厘米。茶杯口直径5.3厘米,茶杯底直径3厘米。产品材料为陶器。器物外印仰莲纹,内有捏塑莲花四朵、四组莲藕组成的分隔,外侧印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标志。釉彩用的是仕女绿、亮红、白釉等,它给人带来清新、明亮、快乐、轻松的感觉。        

寓意:天作之合。指天意安排的美满的婚姻。典故出处沈从文《青色魇》:“若两人相爱,可谓佳偶天成。”

产品设计创意来源:形状借鉴了从“南海1号”出水瓷器文物——青白釉外印花内捏塑花粉盒。粉盒外印仰莲纹,内有捏塑莲花、莲蓬组成的花枝分隔,莲纹为宋代常见纹饰,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纹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品位。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费先霞   图片/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