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金器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华

2018-06-23  阅览次数:14689     收藏

从1987年被偶然发现,再到2007年整体打捞,“南海I号”这艘南宋古沉船充满着传奇而神秘的色彩。行走在阳江,从山乡到市井,从六七十岁的老妪到十多岁的孩童,每个人都能对外来客人就这件古老的宝贝说上几句。

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南海I号”的考古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大量文物的神秘面纱,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而逐渐被揭开,其中就包括大放异彩的金器。这些金器做工精美,造型独特,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价值不可估量的稀世珍宝,向人们展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黄金,自古就以其神秘、稀缺性俘获了不少人的心。

历经10年挖掘,考古人员发现“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沉船,出土、出水器物包括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其中,240件套金器,是船上出土器物中最惹眼、最气派的文物类别之一。

从种类上讲,这些金器主要包括饰品和货币。其中饰品主要有腰带、项链、手镯、戒指、耳环、缠钏等,到目前为止,共有181件3015.81克。这些饰品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不少在造型风格方面还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介绍,这些金饰品与中国传统饰品风格迥异,反映出古代中国与外国在科技、审美领域的文化交融,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

“南海Ⅰ号”沉船出土的金质货币可分为金叶子、碎金,截至目前,共出土金叶子8枚311.05克及碎金货币51件约90多克。金叶子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经济和货币流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代表金器赏析

1、金腰带,展于广东省博物馆

该腰带长1.7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整体呈长圆条绳状。一端的带钩呈长条形,表面饰璎珞纹,后有方孔连接腰带。腰带的另一端有四个小环,可以调节松紧。

这条金腰带也被称为“南海I号”的吉祥物,正是伴随着该腰带的发现,“南海I号”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一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阳江南鹏岛附近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深埋在水下24 米的另一艘古代木质沉船,并打捞出金腰带以及瓷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当时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便停止了与英方的合作。该船后来被命名为“南海I号”,并于2007年12月28日被整体打捞出水。

2、金双重顶链犀角形牌饰项链,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东君已了韶华媚。未快芳菲意。临居倾倒向荼蘼。十万宝珠璎珞、带风垂。”这是宋词《虞美人》对璎珞的描述。作为首饰,璎珞是一款十分华贵的饰物。“南海I号”也挖掘出3件类似璎珞胸饰的项链。其中一条金双重顶链犀角形牌饰项链,由两条金链、两块左右对称犀角型牌饰、5连扣环链、3条流苏坠饰组成,3个挂饰分别为2个石榴坠饰、1个桃心牌饰。

该项链具有典型的异域风格。其工艺非常精美、镂空花纹,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手工技术。项链的吊坠表面镂空,造工精细,可放小巧玲珑的香囊。孙键介绍,目前在国内其他地方的考古挖掘中未发现该种项链。

3、二龙戏珠金镯,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该金镯子整体呈椭圆形,周长26.3厘米,内径长6.76厘米,重115.16克。该手镯器体空心,镯身通体粗细较均匀,在龙颈处将镯体砸至扁圆形,至龙口部位又向内收束成圆形,使整个龙首更富立体感。

手镯从龙首开始,可分为5组纹饰,依次为龙首、对三角纹饰带、中央枝蔓叶纹饰带、对三角纹饰带、中央枝蔓叶纹饰带及另一侧龙首。金光闪闪的手镯无不透露出富贵气息,由于该手镯两相对龙口底部均有焊制宝石底座的痕迹,因此称其二龙戏珠金镯。

4、金缠钏,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唐代这首诗歌描述了女子喜欢在手腕位置佩戴臂钏,以显出更加珠光宝气的场景。“南海I号”也挖掘出一件臂钏,该臂钏呈多环连续性,最宽处直径5.1厘米,由0.1厘米的金丝盘绕而成,共有13环,在缠绕尽头为一套圈,固定在相邻盘上,以调节开口直径,以便佩戴。

据记载,古代女子有的将臂钏戴在手臂,有的戴在手腕上,其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可惜该缠钏因被发现时扭曲严重,缠钏的环已被拉直。

5、嵌宝石戒指,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该戒指通高3.16厘米,分为戒圈和戒面两部分,宝石已脱落。其中,戒圈呈椭圆形,两侧宽厚,中间窄薄,戒身金条截面呈三角形。戒面以六角形金片做底,上焊接金箔制成的六角形宝石石碗,六角上各出一宝石包脚。

在我国,戒指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时期,戒指是男女之间感情的依托,到了唐朝时期,戒指被赋予了婚姻的意义,人们经常会用戒指作为订婚的信物之一。“南海I号”出水的嵌宝石戒指工艺精美,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这枚戒指背后,是否有着一段异常凄美的爱情故事?

6、金蝶形镶宝石胸佩,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该胸佩状似蝶形,重31.07克。由上、下、上侧面、下侧面等四面焊接组成,中空。周身有6个挂圈,左右对称。朝上面为预制好的掐金丝装饰,外有金丝边框,框内纹饰为均匀分布的金丝卷草纹,卷草纹上焊接极细密金珠。在蝶翼两侧上部及中轴偏下各焊接有筒形宝石底座,其中,右侧宝石底座中还有宝石,其余已脱落。

南宋画家贾师古《大士像》中,描画了观音大士颈戴璎珞项链的情形,项链配饰与“南海I号”的胸佩形制相似,功能也应近似,因此判断该金器应为项链上的胸佩。

7、金花卉纹镯、金花卉带插销镯,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金花卉纹镯为一片厚0.08厘米的金片捶揲而成,通体装饰花纹,主纹为四季花卉,花有8朵,可见有梅花、莲花、菊花、牡丹等,辅纹为枝叶蔓,底纹为磨砂纹。

金花卉带插销镯通体也是装饰花纹,以插销帽为上,上下分两条纹饰带,中间饰以粗圆形突棱纹,上纹饰带主纹为花卉,共4朵,下纹饰带也有花4朵,另有1果实。

8、金叶子,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金黄色,长方形,极薄,满布皱褶,折叠后呈书页状。四角自上向下竖向印有“霸北街西”字样,中间自上向下竖向印有“王帅教置”字样,此外还印有“韩五郎金”字样。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介绍,因为黄金这种金属具有稳定性好、量少、可长期保存的特点,所以古代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已将黄金用作流通货币。相对金银铤来说,金叶子具有面值大、便于携带、容易剪裁的优点。金叶子货币的价值主要由其重量和成色决定,“霸北街西”字样指的是钱庄的地理位置,“韩五郎金”则是钱庄主人的名字。

9、金花灯形串饰,展于广东海丝馆遗珍展区

该串饰整体呈花灯状。长1厘米,最宽处直径0.72厘米,重1.44克。器物中心用长1厘米的金箔卷成小圆筒为轴,其孔径约1.5毫米,供丝线贯穿。再用五片相同椭圆形金箔分别对折,两两相接以折线端焊接于中心圆轴上,形成五朵花瓣。在器身十片金箔边缘上焊一道金丝,用细凿凿成绳索纹。每条金丝两端略长于金箔边,长出部分向回弯折成圈,上下各有五组十圈。

 ——本文转自《阳江日报》2018年4月19日 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