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钩沉】上帝的剧本——读《解读“南海I号”打捞篇》

2020-03-01  阅览次数:6938     收藏

▲解读南海I号·打捞篇

"
沉船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水下考古人则是续写另一半剧本的人。李岩先生的《解读“南海I号”:打捞篇》,让人领略了剧本的精彩与传神。
"


“南海I号”是南宋时期的一艘沉船,1987年被发现之前,已经长眠海底800余年。2007年,“南海I号”被整体打捞并移入博物馆;2013年,有关机构启动室内考古发掘与保护工程;截止目前,“南海I号”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仍在进行之中。这艘沉船的发现,堪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考古成果,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新纪元。正因如此,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官方刊物《信使》以《水晶宫里的沉船》为题,刊发专文,详述其发掘打捞经过,称之为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经典案例。

▲整体打捞南海I号的起重船——华天龙号

▲沉井入水现场

▲打捞南海I号之水下绘图

《解读“南海I号”:打捞篇》一书,条分缕析,率有十章:从大海捞针、寻觅海底沉船“莱茵堡号”起笔,细述柳暗花明、意外发现宋代海船的曲折经过,然后详解云帆重现、沉箱打捞出水的传奇手笔,最后续写华章、追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档案翔实、文笔流畅,考古叙事与历史解读并举,专业探索与学者情怀相携,堪称中国水下考古学术史上的佳作。

▲中国福船

▲哥尔德马尔森号

法国著名作家、曾经出任法国文化部长的莎蒙先生说过一句名言——“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博物馆”。一艘沉船往往就是一座博物馆。20世纪中叶以来的水下考古成果生动证明了这一点。瑞典的瓦萨号(1628年沉没的瑞典皇家海军战舰)、英国的玛丽·罗斯号沉船(1545年沉没的英国皇家海军战舰)均因水下考古发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二者藏身的博物馆现已位列世界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列。而今,“南海I号”沉船发掘出水的文物已经超过十八万件,且不乏精品。此故,“南海I号”的栖身之所、人称“水晶宫”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经被业界与瓦萨号沉船博物馆、玛丽·罗斯号沉船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


▲南海I号现场出水瓷器

▲南海I号出水的浙江龙泉窑花瓣碟

▲南海一号出水银锭

考古,是学者解读历史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随着《“南海I号”考古报告》第一册、第二册的逐步出版,“南海I号”水下考古成果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形神具备的海船造型、琳琅满目的船货精品、历历在目的海上生活遗迹……莫不令人心驰神往。然而,“南海I号”之所以号称水下考古传奇,其独特之处还不仅仅因为考古成果,更由于其匠心独具的沉箱整体打捞方案和一波三折的发掘过程,她确实是难以复制的。

正因如此,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南海I号”出水的精美瓷器和美轮美奂的黄金首饰之时,人们也很关注“南海I号”的打捞与发掘过程,这正是水下考古之于公众的魅力所在。李岩先生是“南海I号”水下考古项目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以亲身的经历、独到的视角和细腻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南海I号”的打捞与发掘过程,读其书,可谓娓娓道来,生动而又传神!

作为水下考古人,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读来让人感动的作品。案头上、旅途中、咖啡之余、烦扰之际,它都曾伴我左右,并带给我心底的触动。它是学术史的佳作,又是一本领略学者情怀的剧本:从中你可以读到俞伟超、尹干洪、马丁、赖汉杰、陈日喜、陈来发、田边昭三、张威……他们的汗水和神采,都深深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作者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韩旭川

审核:张   怡

本文刊登于2020年2月28日
《中国文物报》第7版
投稿邮箱:
cbcmzk@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文博中国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广东海丝馆 网上商场